历史悠久
始于1852年

祖传工艺
用心打造

咨询电话:
13969357414

新闻中心

 

鼓声里的匠心:传统鼓厂如何守护文化基因

鼓,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,自远古时期便被尊为通天神器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文化记忆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,传统鼓厂如何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?从选材到制皮,从调音到创新,一代代制鼓匠人用双手与智慧,在鼓声中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。

一、选材:严苛标准铸就品质根基

传统鼓的制作,始于对材料的极致挑剔。鼓身需选用质地坚实、纹理细密、耐久性强的木材,如桑木、槐木、椿木等,这些木材需经过自然风干数年,以消除内应力,防止鼓身变形。鼓面则多用优质牛皮,不同部位的牛皮厚度各异,直接影响鼓面的响脆程度。例如,鼓面中心部位的牛皮最厚,能产生浑厚低沉的音色;边缘部位则较薄,敲击时能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。

传统鼓厂,制鼓匠人焦师傅坚持“一木一鼓”的原则,即每面鼓的鼓身均由整块木材刨制而成,以确保声学性能的统一。他常说:“鼓是有生命的,选材就像给孩子挑骨骼,必须严丝合缝,才能让鼓声通透纯净。”这种对材料的严苛要求,使得该厂制作的鼓在音色上远超同类产品,成为专业乐团的首选。

二、制皮:匠心独运成就“鼓之灵魂”

如果说鼓身是鼓的骨骼,那么鼓皮便是鼓的灵魂。制皮工艺的复杂程度,堪称制鼓技艺的核心与关键。传统制皮需经过浸泡、晾晒、鞣制、绷皮、调音等30余道工序,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。

制鼓匠人至今仍坚持亲自踩鼓调音。他站在鼓面上,双脚有节奏地踩踏,根据声音调整鼓面张力,连续四五天,每天一个多小时,直至鼓音达到“晴雨同音”的标准——即无论天气晴朗或阴雨潮湿,鼓声始终如一。“踩鼓是徒弟,制皮是师傅。鼓皮的制作最能体现匠心,皮不过度绷紧,才能经久耐用,鼓音才好听。”

制皮工艺更显独特。他们采用“蹦鼓”技法,匠人跳上离地一米多高的鼓面,跟随牛皮张弛的节奏反复踩踏,使鼓皮与鼓身紧密贴合,增强弹力。这种传承百年的技艺,使得制作的鼓声音浑厚、造型美观,成为多部影视作品的御用道具。

三、调音:毫米级精度诠释“声学艺术”

调音是制鼓的最后一道关卡,也是最考验匠人经验的环节。传统鼓的调音需通过调整鼓面张力、鼓身共鸣腔大小等参数,使鼓声达到理想的音色与音量。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匠人凭借多年经验,通过“听、看、摸”综合判断。

将现代声学原理融入传统调音技艺。他研发的玻璃钢鼓腔,不仅保留了木质鼓腔的共鸣特性,更通过材料创新解决了木材易变形、难保养的难题。在调音时,使用专业声学设备检测鼓声频率,结合手工微调,使鼓声的音色均匀度达到95%以上。“鼓声是有温度的,但调音需要理性。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,才能让鼓声更精准地传递情感。”

四、创新: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共生

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,传统鼓厂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。从文创产品开发到非遗研学体验,从国际市场拓展到数字化传播,制鼓匠人们用行动证明:传统非遗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,焕发新的生机。

1. 文创产品:让鼓文化“活”在日常

将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,推出鼓造型的音响、夜灯、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。“文创是推广非遗的捷径。通过这些小物件,年轻人能更直观地感受鼓文化的魅力。”

2. 非遗研学:让传承“从娃娃抓起”

,将制鼓技艺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课程涵盖木工、漆艺、声学等多学科知识,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技艺,更掌握CAD设计、3D打印等现代技术。他说:“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敲钉子的匠人,而是懂设计、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。”

3. 国际市场:让中国鼓“声震世界”

鼓厂的产品远销美国、韩国、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国际乐团的首选。“过去西方只知道日本太鼓、非洲鼓,现在越来越多的乐团指定要‘Chinese Drum’。我们通过创新设计,改变了国际乐界对中国鼓‘只有单一音色’的刻板印象。”

五、传承:非遗不是“博物馆里的展品”

传统鼓厂的守护,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生态的重建。从政府主导的保护名录制度,到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;从“非遗进校园”的普及教育,到“鼓文化节”的品牌活动,制鼓匠人们正以多元方式,构建起非遗传承的立体网络。

文化部门将民间鼓乐保护纳入领导责任制,建立保护名录制度,通过文字、录音、录像等手段全面记录鼓乐技艺。同时,鼓励科研馆所、大中专院校参与非遗研究,形成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学术支撑”的传承模式。

打造中国鼓文化园,集鼓的生产、演奏、研学、培训于一体。

结语:鼓声不息,匠心永续

从选材的严苛到制皮的匠心,从调音的精准到创新的突破,传统鼓厂用双手与智慧,守护着鼓文化的基因密码。他们证明: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淌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血脉;传统不是包袱,而是创新的源泉。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,这份守正创新的精神,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动力。

当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再次听到那声浑厚悠远的鼓响,或许会想起:这声音里,藏着匠人的温度,文化的记忆,以及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