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悠久
始于1852年

祖传工艺
用心打造

咨询电话:
13969357414

新闻中心

 

聆听牛皮大鼓:于时光褶皱里寻那抹悠远回响

晨雾漫过梯田时,总有一面牛皮鼓在山坳里苏醒。鼓面绷紧如满月,鼓身沉淀着几代人的掌纹,当第一声闷响撕裂寂静,整座山谷便跟着颤动起来。这声响穿透时空的褶皱,将散落在岁月深处的碎片,一片片拾起、拼接,最终在记忆的幕布上投射出鲜活的画面。

一、鼓声里的农耕密码
在西南的梯田深处,牛皮鼓是农事的号角。田叔敲响鼓面的瞬间,女人们的薅锄便齐刷刷入土,杂草如退潮般向后倒伏。鼓点急促如骤雨时,是提醒“快些薅啊,莫等日头咬背腰”;鼓声变得轻柔绵长时,则暗示“歇晌了,竹筒饭飘香”。这面传了四代的鼓,鼓钉上凝结着二十四节气的露水,鼓缘的裂纹里藏着三代人的血汗。

当电子合成器取代了山歌,无人机测绘代替了人工插秧,老鼓手田叔仍固执地相信:“电子鼓不认得节气。”他教少年以鼓语对话:轻叩鼓梆是问山,重击鼓心是应水,指尖拂过鼓面便唤来穿堂风。那些沉睡在牛皮里的古老歌谣,顺着雨线渗进肌肉与骨缝,在抢种的雨夜里化作抽打陀螺的鼓点,让秧苗在雨箭中成排站定。

二、战鼓声中的民族脊梁
哈尼族的牛皮大鼓,鼓身由掏空的大树浑然天成,鼓面蒙着未鞣制的原牛皮,透着原始的野性。当盛装的鼓手挥动鼓槌,喝唱声与鼓声交织,整个村寨便盛满了从远古喷涌而出的力量。这鼓声曾是战争的号角,在金戈铁马中鼓舞士气;亦是丰收的赞歌,在金黄稻浪间欢庆五谷丰登。
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牛皮大鼓被束之高阁,直到2001年,克曼村的群众丰衣足食后,流淌在血液里的鼓韵才被唤醒。制新鼓、拉队伍,停歇四十余年的咚咚鼓声再次敲响。如今,母女传承的鼓手组合里,80后母亲李专英与上小学的女儿,正用鼓点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新篇章——这鼓声,是奔向小康的战鼓,是农旅融合的号角,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。

三、时光褶皱里的匠人回响
在武功县永丰村的制鼓工坊里,兰党卫的掌心布满水泡与老茧。他制作的牛皮鼓,鼓身选用优质椿木,鼓面精选秦川鲜牛皮,经过浸泡、撑平、晾干、刮刀打磨等几十道工序,最终成就“中气十足”的百年好鼓。当千斤顶将鼓皮拉紧,当铆钉密密麻麻固定住鼓面,当轻敲鼓面传出洪亮且悠远的声响,这不仅是匠心的坚守,更是对时光的致敬。

兰党卫的鼓,不仅满足着全国各地的需求,更通过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。他探究鼓皮与鼓声的微妙联系,在继承中精益求精,让每一面鼓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。正如他所说:“鼓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,能增添不少节日、庆典的喜庆氛围。”这鼓声,穿越百年仍“中气十足”,恰似匠人精神,在时光的褶皱里永远回响。

四、大鼓声中的生命礼赞
当暮色漫过石塘镇的鱼鳞瓦,大奏鼓的鼓声裹挟着海风扑面而来。重彩化妆的“渔婆”们赤脚起舞,十二位舞者时而围成满月,时而裂作北斗,在鼓点的变幻中演绎着海洋的呼吸。这鼓声既有闽地巫傩的余韵,又掺着浙东渔民的悍勇,模仿着退潮时细沙簌簌,惊涛拍岸时轰鸣。

百年前,漂泊的闽南人带着这种祭祀舞在此落地生根。如今,大奏鼓传人吴瑞标开设展示厅、体验馆,更欲将其改编成舞台剧。他深知,这鼓声不仅是表演,更是渔家人对大海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未来的期盼。当鼓声渐歇,我望着巷尾静静伫立的大鼓,忽然明白:传承的意义,在于让悠远的乐章永远延续。

五、鼓声不息:时光褶皱里的永恒回响
从农耕的号角到战争的战鼓,从匠人的坚守到生命的礼赞,牛皮大鼓始终是时光的见证者与参与者。它记录着节气的更迭、岁月的变迁,承载着民族的记忆、文化的基因。每一次鼓声响起,都是对过去的缅怀、对现在的礼赞、对未来的憧憬。

如今,当电子鼓声充斥耳畔,当传统仪式沦为展演的标本,我们更需聆听牛皮大鼓的悠远回响。这鼓声,是穿透时光的利剑,唤醒沉睡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;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,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归宿;是永不熄灭的火种,照亮我们奔赴未知的旅程。

让我们在时光的褶皱里,继续寻觅那抹悠远的鼓声。因为,每一次聆听,都是对生命的致敬;每一次回响,都是对永恒的追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