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悠久
始于1852年

祖传工艺
用心打造

咨询电话:
13969357414

新闻中心

 

千年鼓韵,一槌一木皆匠心:探秘非遗制鼓厂的传承密码

在华夏文明的千年长河中,鼓声始终是激荡人心的精神符号。从商周祭祀的青铜鼍鼓到现代舞台的电子战鼓,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到江南水乡的渔篮花鼓,鼓乐文化以“声”为媒,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。

一、千年技艺:从选材到成鼓的匠心密码
走进制鼓厂,空气中弥漫着木香与皮革的气息。车间内,老师傅们手持刻刀,专注地雕琢着每一块木材,仿佛在与木头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这里的每一面鼓,都需经历12道核心工序:从选材、刮皮子、鼓圈合成,到掌鼓皮、合鼓棒、钉鼓钉儿,最后彩绘装点,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。

选材,是制鼓的第一道门槛。
“鼓的灵魂在木。”制鼓匠人说。坚持选用质地坚实、纹理细密的木材,如桑木、榆木、槐木等。桑木最佳,其音质清灵,能与鼓皮产生共鸣,使鼓音更加纯正。然而,大桑树稀少,榆木、槐木便成为常用替代。选好的木材需截段、除皮、锯方,再在方木上打上圆弧线,锯成弧形鼓板。这些鼓板需在阳光下晒干,再储存于干燥房间一年以上,方能使用。

蒙皮,是制鼓的核心技艺。
牛皮的选择与处理,直接决定鼓的音色。选用成年黄牛背脊部位的生牛皮,纤维紧密、厚度均匀。褪毛时,水温需精准控制在75℃至80℃之间——低于75℃褪不下毛,高于80℃则会让牛皮变熟、起皱,整张皮报废。褪毛后,牛皮需裁成圆形,刨去皮中间的油脂层,仅留周边10厘米不刨,用以钉鼓。这一步需匠人凭经验感知牛皮厚度,看清纹理,直至刨至所需厚薄。

蒙皮时,匠人将牛皮蒙在鼓圈上,用牛皮条或线绳串孔拴紧,再通过张鼓架慢慢升紧。此时,一人持大锤敲打木楔,另一人敲打鼓皮边缘,待鼓皮基本绷紧后,还需数人站上鼓皮蹦跳,以释放弹性、均匀伸张度。最后,密密实实钉上鼓钉,裁掉多余鼓皮,一面鼓的雏形便已成型。

二、守正创新:传统与现代的交响
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并非对立,而是相互融合、彼此成就。

手工蒙皮 vs 机械压膜:一场关于“温度”的博弈
尽管机械压膜能提高效率、保证一致性,但仍坚持手工蒙皮。“机械压的鼓,声音‘死’,没有生命力。”陈义超说。手工蒙皮需匠人根据牛皮的纹理、厚度调整张力,每一面鼓的音色都独一无二。这种“不完美”中的独特性,正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。

然而,制鼓厂并未拒绝创新。在鼓腔设计上,他们引入CAD、CAM软件进行模拟,优化内部结构,提升共鸣效果;在材料上,尝试将碳纤维、航空级铝合金等新型材料与传统木材结合,减轻重量、增强耐用性;

三、文化传承:从匠人到匠心的延续
制鼓厂的传承,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的接力。

“一生一事”的匠人精神
在制鼓厂,最年长的匠人已78岁,制鼓56年。他的工作台上,摆着三把用了半世纪的铁铲:“一把调低音,一把调中音,一把调高音——它们比我的孩子还亲。”尽管工厂已引入自动化设备,但他仍坚持手工制作高端鼓:“机器能保证质量,但只有手才能赋予鼓‘灵魂’。”

“非遗+教育”:让鼓声在校园回响
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,制鼓厂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,将鼓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;定期举办“非遗制鼓体验营”,邀请学生亲手制作小鼓,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。

四、尾声:鼓声未歇,传承永续
制鼓匠人轻敲鼓面,声音低沉却坚定,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听,我们就愿意敲——敲出过去,敲向未来。”

窗外,夕阳为鼓厂镀上一层金边。车间里,年轻学徒们正跟着师父学习调音。千年鼓韵,一槌一木皆匠心——这或许就是中国非遗最美的模样。